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内容,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系统方法论,它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质量的全新要求。一方面,现代城市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部门和岗位职责,通过合理分工和高效协同,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性和专业性,使相关主体能够在其各自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现代城市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资源和流程安排,通过目标分解和个性配置,保障每一项工作的精准性和适应性,使相关要素能够在其对应场景中取得最大效益,改善实际服务效果。从理念、目标到应用、实践,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改革发展涉及一系列目标对象和事务内容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而在此过程中,技术则扮演了催化剂、连接剂、润滑剂等诸多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正逐渐发生着改变。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趋势。小到井盖、电灯、垃圾桶,大到公安、交通、消防,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现代城市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看得见”问题,而且能够“看得准”需求、“做得好”服务。例如,通过数字平台建设,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数据资源可以高效传递和共享,上级部门可以将政策信息直接传达到基层,基层也能将管理现状和问题及时反馈,切实增强城市的管理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管理者可以有效监测城市的动态运行状况,准确识别不同区域和人群的现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及时、科学的调控决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城市管理政策;而通过数字应用开发,特定场景下的业务流程能够得以有效梳理和重构,在各类型自动化工具和终端程序的支撑下,促进了组织机构的整合与工作方式的革新,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服务。
实际上,在各地广泛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已经涌现出大量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鲜活案例。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网统管”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城市物理空间的细致划分,建立了社区层次以下更为精细的跨部门、跨领域、跨业务网格管理体系,凭借网格内人员、信息、资源的统筹组织,使得基层事务处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实践工作中首创智慧城市大脑“双管双放”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城市数字空间的细致协同,形成了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多级联动管理服务平台,凭借数据、事件的统一监管以及能力、资源的整合开放,使得城市运营管理能力得到系统优化;烟台在现有城市管理机构和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城市运行中心,通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细致设计,构建“全域全科”的城市管理系统,凭借数据的汇聚共享、职责的判别界定、能力的支持提升,使得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为各地方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但与此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技术的普及与接受度问题、数据的隐私与安全性问题、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问题等。一方面,许多城市管理系统仍然依赖过去的遗留技术,导致系统与新技术不兼容,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协同共享,也提升了技术实施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微观个体数据的大量收集和利用,虽然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在更加精细的尺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但也存在泄露和滥用的风险,给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潜在威胁。此外,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可能导致组织结构改革的相对滞后,形成技术与体制机制的脱节,尤其是当数字创新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持时,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以及社会公众参与都面临诸多困难。
如今,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从6个方面落实和推进31项行动计划。而鄂尔多斯市也在近年发布《鄂尔多斯市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在20项具体指标的引领下,推动城市管理全面提档升级。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各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标准日益提升。当然,面对实践工作中的诸多挑战,我们只有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组织机制、完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管理服务创新。